|
|
[中文名称]: |
注射用达卡巴嗪 |
[功能主治]: |
用于黑色素瘤,对肺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,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|
[化学成分]: |
成份:达卡巴嗪。化学名称:5-(3,3-二甲基-1-三氮烯)-咪唑-4-甲酰胺枸橼酸盐。
|
[药理作用]: |
药理:本品具有抗肿瘤作用,由于它是一种嘌呤类生物合成的前体,能干扰嘌呤的生物合成;进入体内后,在肝脏微粒体中,去甲基形成单甲基化合物,具有直接细胞毒作用。主要作用于G2期。抑制嘌呤、RNA和蛋白质的合成,也影响DNA的合成。故也被认为是一种烷化剂类抗肿瘤药。
|
[药物相互作用]: |
本品与其他对骨髓有抑制的药物或放射联合应用时,应减少本品的剂量。
|
[产品规格]: |
0.2g
|
[用法用量]: |
1 静脉注射。每日200~400mg/m2,连用5~10天。为减少对血管的刺激,用生理盐水10—15ml,溶解后用5%葡糖糖溶液250ml稀释后滴注。30分钟以上滴完,连用5—10日为1疗程,一般间歇3—6周重复给药。对于四肢的恶性黑色素瘤可用用养剂量动脉注射。每次静注后30分钟血药浓度达高峰,在6小时内降到零,在0—6小时内尿中排出30%。不能通过血脑屏障。单次大剂量:650—1450mg/㎡,每4—6周1次。
2 静脉滴注:每次200mg/㎡,每日1次,连用5日,每3—4周重复用药。
3 动脉灌注:动脉灌注:位于四肢的恶性黑色素瘤,可用同样剂量动脉注射。
|
[贮藏方法]: |
遮光,密封,在2~8℃保存。
|
[注意事项]: |
1 肝肾功能损害、感染患者慎用本品。
2 因本品对光和热极不稳定、遇光或热易变红,在水中不稳定,放置后溶液变浅红色。需临时配制,溶解后立即注射。并尽量避光。
3 对诊断的干扰:使用本品时可引起血清尿素氮、碱性磷酸酶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、乳酸脱氢酶暂时性升高。
4 用药期间禁止活性病毒疫苗接种。
5 静脉滴注速度不宜太快。
6 防止药物外漏,避免对局部组织刺激。
7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清尿素氮、肌酐、尿酸、血清胆红素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、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、乳酸脱氢酶。
|